《世界上最爛的人》​影評:面對真實的自己

文 : 2022-05-26

看了《世界上最爛的人》兩次,第一次看完當下的感覺不太深刻,沒想到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在回望庸庸碌碌的生活時,我不自覺想起了茱莉。

▎⠀《世界上最爛的人》 >> MyVideo 線上看

總說迷惘是青春的權力,但沒有任何人是準備好才迎接人生,所以無論到哪個年紀都有權力去冒險、質疑一切、奮不顧身地離去,新聞媒體或廣告商總愛為年紀貼上標簽,無形中讓人倍感壓力:「如果我不表現出這個年紀該有的模樣,那我就是個失格的人」。電影中艾克索不斷詢問茱莉 :「你好像在等待什麼,但我不知道是什麼。」

《終極追殺令》(Léon) 中,Mathilda 對 Léon 說:「我已經長夠了, Léon,我正在變老。」「我正好相反,我夠老了,但我需要時間長大。」

▎⠀《終極追殺令》 >> MyVideo 線上看

早熟的小孩與不夠成熟的大人,他們互補著對方的不足,推翻傳統觀念,讓觀眾正視並接受心中的小孩或是老靈魂。相反地,茱莉無法如此豁達地接受自己的狀態,她被困於這個框架中動彈不得,她曾在大學時期換過無數次夢想,從醫生、心理醫生到攝影師,試圖透過這樣的反叛來釐清自己,找到自己對世界的貢獻與定位。這個過程像極《靈魂急轉彎》22號靈魂因找不到自己的「火花」,兜兜轉轉、虛度光陰的情節,到頭來領悟人活著並非追求偉大,尋覓 inner peace(内心的平靜)才能真正活在幸福的狀態。

 

【20歲:野心勃勃的少女】

茱莉是個想要掌握主導權的女孩。她渴望能掌控難題,太難或太簡單的問題,在她眼中都是一樣的,結果都會被忽視。聰明又成績優異的她,可想而知從小就是模範學生,在這邊茱莉已經透過「不斷考到好成績」來展現隱形的反叛。她一次次挑戰自己的極限,因為每個人都說醫學院很難考,但她輕鬆考上後發現生活並沒有因此出現新刺激,反而是日復一日死板的課程。她失去了挑戰的興趣,於是開始把目標放到另一個志願上——心理醫生。

當茱莉修讀心理學時,某位朋友對她說:「我覺得你很勇敢」她臉上隨即露出又驚又喜的表情,她沒想到自己的任性與反叛,在別人眼裡竟看到了勇敢。然而修讀心理學並無法改變現況,除了仍然被困於模範生的角色中,她還和系上教授發生了親密關係,一切得來是如此不費吹灰之力。總是給予支持的母親、聰明的腦袋、亮眼的外型、換不完的男友等等,令她更自命不凡地相信「我可以成就更偉大的事物。」

從電影中可以發現茱莉鮮少顧及他人的想法,此時的她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因為不管那是什麼,她都相信自己能做得很出色。後來她染了一頭粉色短髮,下定決心鑽研攝影。從醫學院到攝影,生性敏感善變的茱莉或許更適合從事藝術相關工作,這從後來她從事文字創作、劇照師中亦能看出這一點。攝影師的工作環境與社交圈與過去大相逕庭,茱莉彷彿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門,一切都令她醉心不已。就在這時,她遇見了艾克索。

 

【25歲:我像在自己人生演了個配角】

儘管《世界上最爛的人》講述茱莉20歲到30歲的人生,但電影的第一幕卻是從20代後半開始的。她神情憂傷、眼神空洞地抽著菸,望向功成名就的艾克索。茱莉或許正是從當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比「不存在」更空洞,最諷刺的是,她在幸福的狀態下感到寂寞。個人推測茱莉相當鄙視自己的這個感受,她感覺自己像回到年輕時期欲求不滿的狀態,所以才會有後來自暴自棄的選擇。前面有提及茱莉是想掌握主導權、享受成為焦點的人,雖然她與艾克索在一起很幸福,但隨著日子流逝,她漸漸成為他身邊的陪襯。茱莉誤以為這個結果是愛、是幸福,但就如火熱又短暫的熱戀期,她靜下心來才發現,在這段愛情與人生中,「自己」在哪裡?

當茱莉在艾克索的新書發表會上被問及職業,她沒有自信地說:「我在書店工作。」20歲的自信模樣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佯裝堅強的苦笑。茱莉俯瞰燈火闌珊的景色,淚水再也止不住,「世界如此廣闊,而我是誰?在我質疑自身的價值時,遠方的人似乎都熱烈地愛著這個生活。為什麼?」我很喜歡這一幕,它極其動人而心碎,即便沒有一句台詞,卻將茱莉的難言之隱都透過畫面傾訴出來了。正是需要這樣傷心欲絕的醒悟,後來放縱的歡愉才會成立。

茱莉闖進陌生人派對的這個舉動,可以簡單解釋為她想暫且忘卻現實,在一個沒人認識她的地方盡情地胡鬧。但此刻我腦中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這場艷遇是她預謀好的。她渴望找到過去那個自信且敢於冒險的自己,此刻她不再受困於模範生的角色、不是哪位知名漫畫家的女友,更不是書店店員,她渴望新的刺激,甚至是新的人帶她逃離現況,就像過去她透過換科系來逃避問題一樣。艾文的出現,恰巧填補茱莉内心的黑洞,只不過是暫時性的。

 

【30歲:世界上最爛的人】

經歷那晚與艾文的邂逅後,茱莉再度回到日常生活,寫了一篇在網路上引起高度關注的文章:《MeToo時代的口交》。雖然主題說的是口交,但實則在談女性在兩性關係中對自己的反思與質疑。女性主義的茱莉與畫出性別歧視漫畫的艾克索相戀;擁有成功事業卻讓她淪為陪襯的艾克索;在麵包店打工卻讓她成為焦點的艾文,這些矛盾都與該文章有所連結,從茱莉的文字與情感生活,也許能總結出4個字:無所適從。這些矛盾不斷讓茱莉逼問自己,她用力地活在當下,可當下可以是瞬間也可以是永恆,她偶爾沉浸於瞬間的美,偶爾又不甘生活維持的狀態。舉例來說,她會看著遠方的老夫老妻而面露欣慰,但看著艾克索與小孩同樂的畫面卻令她感到幸福而恐懼,不甘屈於平凡又不敢冒險,這些反思讓她覺得自己就像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茱莉不願讓別人傷害自己,因此很多時候選擇先傷害別人。當父親因背痛不出席生日聚會,她明知實情卻仍在母親面前逞強,以相信父親千篇一律的藉口來掩蓋可能會讓自己難過的事實。誰都無法傷害我,除了我自己。隨著年齡增長,她的内心更趨不安,懷疑這是否是她所要的人生?談論山貓的屁眼、聽艾克索長篇大論、被迫接受父親虛假的愛……她知道自己被艾克索深深愛著,但遺憾的是,這段關係已無法為她帶來價值認同,她沒有辦法愛著這樣的自己,所以才會說出:「我愛你,但同時也不愛你。」

在電影《一一》中,NJ對初戀情人說:

「人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麼活下去,怎麼過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嗎?但是這個人偏偏又是我最愛最愛的人。」

艾克索與茱莉的感情無法走到終點,問題不是兩人不適合,而是彼此的狀態對不上。離別之際,艾克索說:「你會後悔的,沒有人像我們這樣交流。」「我一定會後悔。」為了找回自己,茱莉當下含淚離開這個家,她別無他法地只能擁抱這個悲哀的事實。

這邊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茱莉按下開燈鍵後時間暫停的設計。在這之前,雖然茱莉已經動了離開艾克索的念頭,但她需要一次能篤定内心的試探,於是時間暫停了。她飛奔去見艾文,兩人度過了一天,像是回到那晚在派對上如此契合與快樂,艾文二度讓她找回了笑容。兩人依依不捨地等到隔天第一道曙光才分別,導演利用「光」這個元素來象徵開始與結束,茱莉用開燈來展開冒險、用關燈來結束與艾克索的感情;用晨光照耀茱莉的腳步與笑容、甚至在艾克索病情惡化的那天,心痛地看著太陽升起,期盼著也許能再度迎來時間暫停的瞬間,卻只等到了告別。

 

【30歲以後:世界上最棒的人】

與艾文在一起後,茱莉看起來確實更自在,因為此刻身邊的戀人和她是平起平坐的狀態,她擺脫了陪襯的角色,並以為這就是她想要的。回想起兩人初次見面,茱莉分享自己最暗黑的秘密:「我喜歡屌還沒有太硬的時候,這樣我就是那個讓它硬的人。」這句話直截了當地展現茱莉渴望征服對方的一面。這是最暗黑、也是她最真實的自己。儘管和艾文的生活不會造成壓力,卻依然會帶來厭倦。

艾文意外在回收桶看到茱莉寫的文章,他稱讚說:「寫得很好」,茱莉一開始還很開心,並想繼續聽下去,但發現無法從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評語,她開始抱怨艾文:「寫得好?你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文學了?你上一次看的書是什麼?」這邊可以對比過去她主動將《MeToo時代的口交》拿給艾克索看的橋段,這兩者狀態的不同,可以看出她想得到有價值的讚美,但同時也想和戀人平起平坐,這樣的狀態又對映到了《MeToo時代的口交》中所描述的矛盾。問題從來就不能靠換對象、換科系、換職業而改變,得知艾克索罹癌、自己懷孕後,茱莉重新審視自己,決定尋求艾克索的建議。

「我這樣說好了,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間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

這是NJ在電影《一一》的台詞,但此刻卻異常適合形容茱莉的狀態。她以為換了一個新對象、新的生活形態,就能喚回真正的自己,殊不知功虧一簣。艾克索在病床上戴著耳機打鼓的畫面,是他狂熱享受這個生活、用沉浸藝術的方式忘卻病痛的證明,而這是茱莉所羡慕的。當艾克索說:「我長大的時代是靠物品來傳達情感,是握得住的,有點像書,我現在感覺我的世界消失了。」她安慰說:「但你有你的漫畫,你有自己的藝術,我很羡慕你,我也想這麼做。」這段對話很重要,因為茱莉終於坦承自己的恐懼、接受自己的模樣,主動分享自己的擔擾與不安,不再自傲地築起高牆。

「如果說我有什麼懊悔,就是沒能讓你知道你是世界上最棒的人。」

艾克索的這句話印證了茱莉過去鮮少展現脆弱的一面,而他也沒發現對方有這個需求,這份懊悔是用失去換來的領悟。除了茱莉的狀態在此刻有了很大的改變,艾克索哀嘆自己不再屬於這個時代的台詞亦令人心碎:「我老了,跟不上時代了,我現在反覆看喜歡的老電影,林區,《教父2》、《熱天午後》⋯⋯,這甚至稱不上懷舊,是我只能這麼做,藉此逃避恐懼,逃避死亡的恐懼。」這段台詞令我想起前陣子讀《凡尼亞舅舅》中的一段,教授:「我把一生獻給了藝術,突然,不知不覺地掉到這一座墓穴裡,每天在這裡看見的只是些愚昧的人們,聽那些毫無内容的對談……我想活著,我喜歡功成名就和熱鬧,而在這裡好像過著被流放的生活。每分每秒都在懷念過去、關注別人的成就,害怕死亡……我不行了!我沒有力氣了!而這裡的人還不肯原諒我老了!」變老是否代表著我曾經深信不疑的那個世界消失了?這對於此刻的我來說仍是太過於宏大的問題,但光是這個想法就令我難過不已。活了大半輩子,發現自己的痕跡一點一點地消失,那些信仰不復存在、越來越多新的想法與事物取代過去,奮力奔馳卻仍趕不上時代的列車,最終孤零零地留在月台上,任時間慢慢抹去自己的影子。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會何時到達,所以會把生命當作一座永不乾枯的井。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現一定的次數,並且很少,真的。你會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個特定的下午,某個深深成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沒有它,你甚至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也許四或五次吧,甚至可能沒有那麼多,你會看到滿月升起幾次呢?也許二十次。然而這些都看似無窮。」

這是 Paul Bowles《遮蔽的天空》一書中的節錄,這段話精準描繪了我們年輕時面對生命有恃無恐的態度,而當我們意識到時間正在流逝時,往往已經都不年輕,或許每個自認是世界上最爛的人,都曾在他人生命中是世界上最棒的人,只是當時的我們無法知曉、也無從珍惜彼此。導演 Joachim Trier 先前在《八月三十一,我在奧斯陸》細膩描繪男性角色的挫敗,這次主角換成女性,他對角色的描繪更完整、細節更多了,整部電影處處有驚喜,是部值得一再回味的動人佳作。

▲ 本文轉錄自安琪拉看電影部落格

 

▎⠀《世界上最爛的人》 >> MyVideo 線上看

 

 

|延伸閱讀|


▎《媽的多重宇宙》影評:瘋狂而奇幻的「多重宇宙」概念來闡述一個極緻寫實的主題——人生

▎⠀10件事認識新一代蝙蝠俠羅伯派汀森:因哈利波特沒考大學、曾和二代蜘蛛人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