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幕後】《伊尼舍林的女妖》隱喻人類戰爭史的一再重蹈覆轍

文 : 2023-04-19

一個人忽然不想跟另一個人當朋友了,甚至不惜切掉自己的手指表明立場。

這樣的荒誕情節就發生在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執導的《伊尼舍林的女妖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2022)之中,如果熟悉他的過去代表作《殺手沒有假期 In Bruges》(2008)、《瘋狗綁票令 Seven Psychopaths》(2012)、《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倒也未必會覺得這樣的劇情太過離譜。

他的作品向來以現實為基調,卻讓人物陷入超乎寫實的執迷狀態。到了新作《伊尼舍林的女妖》,那種瘋狂被推向了極致,反而更凸顯了故事的寓言性,直接令觀眾意會到他擺明就是意有所指。

▎伊尼舍林的女妖線上看>>MyVideo熱播中

劇中,布蘭登.葛里森(Brendan Gleeson)飾演的音樂家康姆忽然決定不與酒友、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的派瑞說話,事實上對方也沒有惹到他,康姆只是覺得他太過無趣而已。不過兩人身處在一座名為伊尼舍林的小島上,生活圈太重複,幾乎天天都會撞見,「斷交」談何容易。派瑞百般試圖和解,康姆最後卻逐漸極端化,兩人的關係甚至演變成血案。

與此同時,編導提示了我們時代背景是1923年,而遠處的愛爾蘭本島正是戰火彌漫時。這顯然不是什麼巧合,康姆與派瑞的關係,正是愛爾蘭內戰的隱喻。

猶記肯.洛區(Ken Loach)榮獲坎城金棕櫚獎的名作《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的一場戲,揭示了早期愛爾蘭獨立戰爭結束之後,愛爾蘭走向分崩離析的序幕,在一場愛爾蘭人在電影院看新聞片的場景當下,許多曾經上戰場抗英的志士發現所謂的《英愛條約》還是在逼迫他們卑躬屈膝,一時間眾聲喧嘩。

雖然英國原則上同意了愛爾蘭的獨立地位(賦予之與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完全相同的自治領身分),卻仍要求愛爾蘭議會成員得宣讀向英王致敬的「效忠誓詞」。有人認為這是對愛爾蘭人天大的羞辱,也有人不表在乎,普遍相信這終究只是一個過渡期,覺得能脫離英國直接管控已經夠了。

另一個衝突點是北愛爾蘭的歸屬,因為北方六個郡早在數百年前就被大量英國新教徒移民據有,所以主流民意反對併入愛爾蘭。不過部分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卻認為這又是代表英國仍然不願真正對愛爾蘭島放手,主張要抗爭到底,收復之地。

聽起來都是可以藉由談判與妥協化解的爭端,但最後數萬愛爾蘭人為此陷入了一整年的戰爭。反對條約的共和派分子自稱共和軍,與願意妥協的自由邦政府勢同水火。而在兩派反目成仇的前幾年,這些人可能是兄弟、鄰居與同事,也多半是齊心抵抗英國人的戰友同袍。

這個內戰最後被證明是荒謬且無意義的,愛爾蘭自己人的死傷人數是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死亡人數的六倍之多,可說自己人內鬥反而更血腥殘暴,而且最後結果也算是不了了之。支持條約派佔得了上風,反對條約的共和軍雖在日後妥協,卻也為這座島嶼埋下了暴力的因子,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北愛爾蘭問題都是基於內戰延伸而來。諷刺的是,早期北愛爾蘭的地位之所以確立,正是因為愛爾蘭人自己打成一團、根本無心與英國衝突之故。

只是因為一個理念隔閡,最後卻不惜打得你死我活,其實這也不是愛爾蘭內戰獨創,人類歷史太多同樣的案例。與其說馬丁.麥多納真正拍攝了一部影射愛爾蘭內戰的電影,倒也不如說這個文本其實可以帶給觀者更廣闊的聯想。

事實上,麥多納雖然出生愛爾蘭、也有愛爾蘭國籍,但他自小在倫敦長大,英國認同其實更大一些。在1998年接受愛爾蘭評論家芬坦.奧圖(Fintan O’Toole)訪談時,他便曾直率地說:「當我決定寫愛爾蘭戲劇時,才會想到自己是愛爾蘭人。如果說我是寫愛爾蘭的故事,那確實太假惺惺了。」

《伊尼舍林的女妖》是麥多納第一部完全以愛爾蘭為故事背景的電影作品,但他在接受媒體受訪時,也許是怕把故事寓意說破,他並沒有提出太多解讀,而選擇把詮釋權交給觀眾。事實上,如果觀眾將之投射成國際上任何一個類似的內戰與衝突,其實故事似乎都能成立。

看在某些愛爾蘭評論界眼中,他們卻認為這不但不是優點,反而是一種取巧。例如影評人馬克.奧康奈爾(Mark O’Connell)便犀利地指出整部片在內在上根本沒有愛爾蘭特色,甚至放上了過多刻板的愛爾蘭元素(例如嗜酒如命的懶漢等等),他認為這個寓言故事反而更有卡夫卡(Franz Kafka)之風,反而不具有愛爾蘭文學的傳統。

不過當外國觀眾帶著距離感來看待這個故事,似乎根本不會在乎這是不是一則國族寓言。或許正是因為麥多納並非真正以愛爾蘭為家,才能更以旁觀者的身分作出一個更客觀的愛爾蘭電影敘事(即便它未必符合愛爾蘭人的胃口)。

透過派瑞之口,馬丁.麥多納強調傷害已經造成了,兩人的關係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往。直到今日,愛爾蘭看似已經有了穩健的根基,但不代表煙硝就不會再起。隨著英國脫離歐盟,北愛爾蘭天主教徒比例大幅成長,愛爾蘭統一似乎指日可待。但就在本週,共和軍趁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到訪前再次發動了幾個零星的攻擊行動,說明流血衝突也可能再現。似乎也印證了《伊尼舍林的女妖》帶有悲觀的情節走向。

看完《伊尼舍林的女妖》,你或許無法搞懂愛爾蘭歷史(看完本篇文章大概還更有幫助),但你會從中清楚感受到愛爾蘭人百年來的心裡創傷是從何而來。而沒看過片的觀眾恐怕難以想像的是,它同時也帶有著難以言喻的古怪幽默感。能夠駕馭這種獨特類型的導演,當代非馬丁.麥多納莫屬了。

 

▲ 本文轉錄自 無影無蹤 粉絲專頁

▎伊尼舍琳的女妖線上看>> MyVideo 線上看

 

|延伸閱讀|

▎【導演專欄】波蘭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與他的「藍白紅三部曲」|無影無蹤
▎奧斯卡多項提名《伊尼舍林的女妖》影評:緣分盡了那就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