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woo(Kai, Terry)
《做工的人》描繪著台灣基層工人的生活,透過對藍領階級的細膩刻畫、精準體現工人的生活百態,讓《做工的人》自播出到完結,一直都有著亮眼的成績。而劇中幽默卻不失深度的表演節奏,不僅演繹出長年被社會忽視的工人百態,也表達出眾多藍領階級無法逃避的殘酷現實面。而其中所謂的藍領、白領階級究竟是怎麼來的?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吧!
藍領階級(Blue-collar worker)一詞較廣為人知時,是由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在其出版書籍中,將勞動者分為藍領階級與白領階級兩大類,而名稱主要以不同型態的勞動者,在當時普遍的穿著而延伸的名詞,這兩者的差異在於:
勞動型態 | 以付出「體力」為主,從中獲得工作報酬,即所謂的體力勞動者。 |
職業特色 | 多以組裝、生產等體力勞動,通常工作環境自由度較低、作業風險較高,如《做工的人》中開挖土機、焊接、板模工人等勞力工作。 |
常見職業 | 工地人員、技師、機械維修員、廚師、送貨員等技術類人員。 |
『藍領』由來 | 工地人員、技師、機械維修員、廚師、送貨員等技術類人員。 |
勞動型態 | 付出勞動以「非體力」(知識型)為主,進而獲得工作報酬。 |
職業特色 | 工作多以管理職位、文書作業等非體力取向,通常工作風險較藍領低,薪資平均而言也較高,但隨著時代變化,薪資高低已非絕對。 |
常見職業 | 辦公室上班族、管理階層、教師、律師等職業。 |
『白領』由來 | 相對於藍領階級,因當時上班族多以西裝、白襯衫為工作制服,故以「白領」稱呼。而「白領」也有隱喻工作環境不會弄髒衣袖的意思。 |
隨著時代推演,以提供體力或非體力分類的「藍領階級」與「白領階級」已不夠精確,所以開始有許多新分類名詞出現,如:
因為早期對藍領階級與白領階級的分類依據,讓許多人對於藍領階級都有些錯誤且失禮的刻板印象,像是「藍領階級的教育程度比較低」、「藍領階級領的薪水比較差」等。
上述印象可能適用於舊時代社會,但在現今社會中已有很多從事藍領工作的人員,都是受過高水準教育的知識份子,以及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而且薪資也不見得比白領階級差,甚至有些優渥於白領階級。然而不論是白領、藍領階級,只要是腳踏實地、努力付出的勞動者都是值得令人敬重的,別因為職業差異就先入為主,戴上有色鏡片去看待,相信各位V粉也能在《做工的人》中,明白其中想表達的理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