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線上看 電影評價正反爭議:歷史電影要精準還原史實嗎?

文 : 2024-01-15

各位影迷,你覺得拍攝歷史題材電影一定要精準地遵照史實來拍嗎?

就讓我們來看《拿破崙 Napoleon》(2023)的案例,這部片不僅讓法國歷史學家大為光火,許多進場的法國影迷也氣瘋了。

▎拿破崙搶先版線上看 >>MyVideo 線上看

歷史評價褒貶不一的拿破崙

儘管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到現在依然是褒貶不一的歷史人物,不過所有人都不會否認他的存在確實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客觀上來說,由於他的征服行動,促使了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而法國的國家意識也隨著向外征伐而為之鞏固,雖然這個過程也造成了數百萬人因此送命。

畢竟拿破崙是一個曾經帶領法國登上世界之巔的軍事領袖,法國人看待他的心態也很複雜,由於時間所造成的距離感,大多法國人仍然對這位傳奇將領帶有敬意,尤其感念他所頒布的《拿破崙法典》以及其它在文化、教育和基礎建設上的貢獻。

只是如果你期望能在英國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拿破崙 Napoleon》之中看見這些拿破崙的光明面⋯⋯抱歉,門都沒有!

歷史電影在闡述史實與藝術表現的爭論

在片中的第一場戰役土倫圍城戰之中,觀者就能看見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演的拿破崙像是一個膽怯的新手軍人,跌跌撞撞地帶領法軍勝利,這與歷史所述就有不同。就歷史記載,當時年僅24歲的拿破崙是臨危受命接下砲兵指揮官要職,並且透過縝密的軍事才能重整砲兵,並且適時站出來激勵士兵,最後成功打倒反法同盟,舉止完全不像片中那樣生澀。

對於法國歷史學家而言,這還不是什麼大問題,學者帕特里斯.格尼費(Patrice Gueniffey)尤其不爽的是片中拿破崙率軍砲擊金字塔的一幕,他說這根本從來沒有發生過。他還說片中的「三皇會戰」奧斯特利茨戰役之中士兵跌落冰層淹死的場景也從未發生過,因為實際上那個冰下水深只有15公分。

針對這些惡評,導演雷利.史考特大動肝火,指稱他安排拿破崙砲擊金字塔的情節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安排,想要表達拿破崙拿下了埃及,同時他也叫歷史學家沒事不要再找他麻煩。他的反擊在網路社群上獲得好評,許多觀眾確實也認同拍電影不是拍歷史紀錄片,不必太講求精確,不過很多實際進了戲院支持的影迷卻也未必笑得出來,因為《拿破崙》的問題不只是一些細節有誤,而是史觀的問題。

▎拿破崙搶先版線上看 >>MyVideo 線上看

雷利.史考特的史觀錯誤?

歷史學家羅曼因.瑪西里(Romain Marsily)指出最讓法國人感到惱火的,無疑是拿破崙在片中被描寫為一個平庸的人物,似乎他能取得輝煌戰績全是運氣使然。他說雷利.史考特簡直是在透過這部片向法國人「吐口水」,並表示:「看完這部片,你會覺得拿破崙是一個澈底的白痴。拿破崙固然不是聖人,我也沒有指望導演神化他,但他眼中的拿破崙是如此荒誕不羈,實在使人好奇他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格尼費也表示同意,他表示:「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當年在創作《拿破崙》(最終未能完成)時表示,他想知道為什麼這麼聰明絕頂的人為何會以慘敗收場,他很可能會在自己的電影中提出這個問題。但是當你看到雷利.史考特的版本時,你只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樣一個白痴會成為著名的政治和軍事戰略家?」

《拿破崙》真的是雷利.史考特在不尊重歷史之下完成的作品嗎?答案也許是,也許也不是。

作為一個注定名留青史的商業大導,史考特確實更注重電影的戲劇性編排,遠勝過史實。只是作為一個英國人,作為拿破崙的最大宿敵,他確實是選擇以英國史觀主導了這部片的創作。

政治與歷史塑造正反兩面拿破崙形象

如今我們所知的傳說,例如拿破崙身形矮小的形象,都是英國媒體當時基於政治目的放出的假訊息,實際上拿破崙雖然身高在170左右,在當時算是中等身材(儘管本片並未去強化這個錯誤印象)。也如同電影所述,視拿破崙為寇讎的英國人在滑鐵盧戰役將之擊潰,隨後把他流放到遙遠的聖赫勒拿島,讓他不可能再招兵買馬、重起爐灶,由此可說明英國人對拿破崙的顧忌。

2021年,拿破崙逝世兩百週年紀念儀式上,時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親赴拿破崙陵寢獻花致敬,要求當代人勿以現今眼光來評價拿破崙的錯誤。還感性說道:「拿破崙是我們的一部分,因為提到他的名字,就彷彿觸動到我們的心弦。」

這麼說當然也有其政治意涵,因為現代人對拿破崙最大的批判都集中在他恢復奴隸制、迫害女權的舉措,但傾向民族主義的右派人士卻主張應將拿破崙視為民族驕傲,極富爭議的極右派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就高呼拿破崙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有別於前幾任總統都拒絕出席拿破崙紀念儀式,馬克宏的作為被認為是希望能夠安撫右翼選民。

但看在其他鄰國人眼中,這當然不是滋味,當他們想到拿破崙時,想到的可能是屠殺與國家的撕裂。既然電影作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商品,電影工作者也自然會透過電影的劇情來闡述自己的歷史觀點,而通常這都會帶給觀者深遠的影響,例如所有看過《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1965)的現代人都會相信奧地利人在二戰期間過著與世無爭又和平的生活,卻遭到納粹無情侵害,完全不曉得奧地利當時分明就是納粹的附庸國。

《拿破崙》:時代鏡映連結現代反思

拿破崙自然是一個難以輕易斷定功過的人物,但如果就現在眼光來看,他的野心所造成的生靈塗炭是事實,所有後世的獨裁者也都將之視為典範。拿破崙也成為一個野心家的象徵人物,英國媒體就稱俄國總理普丁(Vladimir Putin)深受「拿破崙情結」影響,透過開戰來彌補身高短小的遺憾(又是一次對拿破崙的造謠)。

與其說雷利.史考特拍的是《拿破崙》,不如說他想拍的是一個普丁,或者說是任何一個對國際秩序造成衝擊的獨裁者,並給出一個宛如道德訓教般的結局,告誡世人勿走回頭路,勿追隨強人。儘管他對拿破崙的敵意實在太過於明顯,說教氣濃。但從很多角度來看,《拿破崙》依然有可看之處,無論是就史觀解讀來看的趣味,或者只是想要享受高水準的時代重現。就美術、造型等技術獎項來看,該片依然是奧斯卡的大熱門。

各位影迷,你覺得呢?拍攝歷史題材電影一定要精準地遵照史實來拍嗎?

▲ 本文轉錄自 無影無蹤 粉絲專頁

邀請您留言鼓勵MyVideo並給5星好評!

還喜歡使用MyVideo 嗎?邀請您到軟體商店為MyVideo 留言鼓勵並給5星評分支持!
iOS: https://myv.psee.io/5cqzl2
GooglePlay: https://myv.psee.io/5ezy4t

MyVideo 邀請五星好評

延伸閱讀

▎李奧納多《花月殺手》影評解析:文化與情感的多層次衝突

▎《GUCCI:豪門謀殺案》影評:揭開華貴皮裹內裡的權力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