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蒼鷺與少年》3大解析:宮崎駿的晚期風格,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文 : 2023-10-13

電影《蒼鷺與少年》影評:宮崎駿的晚期風格

我們大致能將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作品與許多優秀的創作者一樣,分作早中晚三期。2000年與2010年,是兩個重要的轉折分界。2000年以前,是宮崎駿多產的時期,《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到《魔法公主》,早早為宮崎駿積累了聲名與獨特的創作風格;2001年,有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榮耀加身的《神隱少女》,絕對是宮崎駿前半生的集大成之作,而這一年他正好60歲;之後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和《崖上的波妞》仍依舊保持在優秀的水準之上;然而,才華盡顯的宮崎駿在2013年推出的《風起》,宣告了其迎來晚期風格的轉向

《蒼鷺與少年》解析1、

晚期風格 

「晚期風格」論述的建構應可追溯至《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一書。阿多諾在談晚期風格時說到,「主體性的力量就是它離開作品時所用的暴躁手勢。它將作品炸碎,不是為了表現它自己,而是為了無表現地扔掉藝術形骸。它只留下作品的碎片,只透過它爆烈地離去時形成的那些留白傳達自己,有如密碼一般。」

可以觀察到,創作者的晚期風格通常會與早期風格有著明顯的差異。作品更加含混破碎、留白更多且無表現地將藝術形式拋棄。這會增加讀者(觀眾)在理解作品上的困難,或是過於瑣碎平淡以致無法走進作品之中。《蒼鷺與少年》就是一部典型的密碼繁多卻又處處留白的晚期作品。

《蒼鷺與少年》解析2、

平淡而近自然

就以我自己最熟悉的作品張愛玲為例,她的寫作風格軌跡與宮崎駿的創作歷程相似。張愛玲在1943至1944年間,既多產且作品質量已達巔峰,舉凡耳熟能詳的〈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封鎖〉、〈心經〉、〈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和〈金鎖記〉等小說作品,皆在這兩年間就已完成。1950年代,張愛玲在香港的兩本重要著作《秧歌》與《赤地之戀》則可被視作轉向晚期風格的前兆。

張愛玲曾將著作《秧歌》寄給胡適,並得到了胡適「平淡而近自然」的評價。顯然,胡適也察覺到了,那個在四〇年代充滿華麗而蒼涼手勢的張愛玲,已開始走進一名作家的「晚期風格」。〈色,戒〉的晦澀、《小團圓》的難解,正是因為張愛玲將其所有全部藏進平淡而自然的文字內裡,那是要對作家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才能讀到言外之意的時刻。

同樣在宮崎駿的《風起》裡,我們也開始嗅到其敘事策略的改變。時隔10年,宮崎駿用《蒼鷺與少年》正式向觀眾展示了他更趨內斂、隱晦或者說亦是一種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風格。

以下涉及劇透,請斟酌閱讀。

《蒼鷺與少年》解析3、

活成真正的人 

比起過往作品,《蒼鷺與少年》更像是宮崎駿對自己創作生涯的回顧與總結。故事將時間放置在二戰末期,日本屢受美軍轟炸的動盪時代,這是鑿刻在宮崎駿生命經歷裡的鮮明記憶。家族事業「宮崎航空興學」就有部分是零式戰鬥機的零件供應商,這與片中少年真人父親是軍工廠營業者的設定亦暗自相合。

此外,反戰、自然與少年(孩童),一直以來都是宮崎駿動畫作品的三大主軸,《蒼鷺與少年》所關注的當然如是。片中那座連通「上界」與「下界」的塔像是連接人類「虛幻」與「真實」世界的媒介,藉此觸發一連串充滿魔法與冒險的想像。當少年看到那本《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時,就像是被醍醐(鵜鶘)灌頂一般,淚流滿面。少年何以如此?不正是因為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不該再滯留於虛幻的世界?就像白龍記起自己的名字後,才擺脫魔法的束縛;想起少年的名字——「真人」,這才驚覺原來故事的主題早就寫進名字裡。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首先,得先活成一個「真正的人」才行。

《蒼鷺與少年》是一部需要層層拆解和對照的作品。我們大可以將它看作是宮崎駿對愛爾蘭作家約翰.康納利《失物之書》的改編和挪用;但如果想深入作品的縫隙裡,一一指認那些被遮蔽的破碎情節,那麼勢必就需要反覆思量片中現身的各樣物件和情節,才能看懂這部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作品。

蒼鷺與少年

要論一個創作者的晚期風格,很難簡略的概述完整。總而言之,各位宮崎駿迷或是對電影有所好奇的朋友,一定要看過一次《蒼鷺與少年》,那是宮崎駿對自己大半輩子創作歷程與生命經驗的回顧與收束。


▲ 本文轉錄自映画案內所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宮崎駿《蒼鷺與少年》影評解析:殘酷時代裡的昂首闊步

▎葉郎電影徵信社|吉卜力醫療史:宮崎駿電影中的疾病《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