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週年數位修復上映《悲情城市》影評:殖民地上的巴別塔

文 : 2023-02-18

【悲情城市:殖民地上的巴別塔】

台灣的娛樂文化,很難找到一個大家有共識的主體性,在各種殖民文化的影響下,留下了一些無法抹滅的傷痕,同時也融合出各種特有的色彩。即使到今天,這片土地上依然在爭論著真正的民族意識,但我們所有人共同的願望,便是未來不再擔心命運被掌握在他人的手裡。

《悲情城市》故事發生於日本政府投降,以及中華民國政府接管的時代,故事從一個大家族林家的興衰,來述說這段悲情的歷史。劇情以228時代為背景,但不會過於強調複雜的政治情勢描寫,反而是透由林家三個兄弟的人生境遇,編織成整個時代的縮影,宛如《教父》藉由柯里昂家族來映射整個美國社會的狀況。林家三個兄弟的線路都很清晰,各自映射了那個大時代的樣貌,彼此穿針引線出一個具體又朦朧的歷史背景。

雖然《悲情城市》已經是三十三年前的作品,然而在「歷史」素材的處理上,比起現在許多台灣時代性作品還要嫻熟,我反而覺得《悲情城市》沒有刻意彰顯情緒的手法下,所有的悲劇都能自然而流洩出最真實的心聲,所有角色的靈魂都能被清晰地看見。《悲情城市》有許多長鏡頭,雖然對於習慣大量剪接的觀眾來說可能稍有不耐,但卻能將演員深刻詮釋的表演細節,完整地呈現在大螢幕上,即便不特別強調悲愴的氛圍,但角色們的眼淚卻被完整地捕捉,不必再用大量的鏡頭變化切碎情感的完整性,這種由大量細節堆砌的悲傷,更能撼動人心。

梁朝偉飾演的林文清,是一個聾啞人士,他應該是劇中唯一傾聽者。當所有人都在聲嘶力竭的傾訴自己的委屈與悲痛時,文清無法及時的表達反而建立了一種緩衝的空間,當彼此的喧囂淹沒了彼此,文清卻是最能看透整個矛盾與掙扎的人,雖然梁朝偉的演技算青澀,但他卻能用肢體與眼神詮釋出被命運綑綁的無奈與憤怒。紛擾的時代大家都急於述說自己才是那個被壓迫的人,或許我們少了一個真正的時代傾聽者。陳松勇飾演的長子林文雄,依舊是那個對命運飆粗話的魯莽勇士,他會讓我想起《教父》裡的桑尼·柯里昂,不願屈服於壓迫的他,是整個悲劇裡最強悍的存在。

《悲情城市》裡出現了許多不同種族的語言,日語、華語以及粵語,還有台語,這些語言相互融合與對抗。台灣這塊土地就像是碎裂的巴別塔,雙方在語言的障壁下很難理解彼此的想法,雖然是語言上造成了許多誤解,然而雙方對於文化主題性期待的不同,才是真正的隔閡。殖民文化讓台灣變成一個巴別塔,大家用自己的期望去拼湊與臆測巴別塔崩塌之前的形狀,卻無可避免地相互留下傷痕,而當一個壓倒性的力量強制所有人要信奉他心目中巴別塔的輪廓,那更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悲劇。

《悲情城市》並沒有刻意強調那一種文化的主體性,反而是讓所有種族階級兼容並蓄,逐漸勾勒出台灣無法精準述說的特色。外來統治者造成許多瘡疤,但這些不同的瘡疤又逐漸連結成一個讓我們熟悉的家鄉,乾涸的淚痕成為最熟悉的記憶。悲情過後,我們還是得在別人遺留的歷史裡,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即便到了今日,台灣的文化主題性還沒有一個共識,不過《悲情城市》提醒了我,或許台灣未來的方向,是要成為一個所有族群都能不再懼怕威權體制降臨的國度。

 

▲ 本文轉錄自老爹談影 臉書粉絲團

 

▎⠀來看更多「致自由」片單 >> MyVideo 線上看

 

|延伸閱讀|

▎228電影片單 轉型正義必看6部影劇:台、韓、德審視歷史傷痛
▎《流麻溝十五號》影評:命運若像風飄,掛念若像河流|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